当转型已是必然,恒立实业与京翰教育的前世今生

作者:管理员  来源:http://www.it472.com  发布时间:2015-10-14

当传统模式已经跟不上当下的变化,是坐以待毙还是涅槃重生?面对转型与产业挤压的双重压力,恒立实业又给出了怎样一份答卷呢?

10月9日恒立实业发布了针对京翰英才(教育)的非公开股票预案,收购京翰英才全部股权,其中涉及16.6亿元的股权收购,5.1亿元的在线教育B2C项目,3.3亿元的流动资金补充。当日恒立实业也发布了针对京翰英才的审计报告和说明,其中涉及到相关收购细节,特别提到利润承诺协约:双方约定京翰教育2015年、2016年、2017年、2018年净利润分别不少于5756.66万元、8518.13万元、12501.01万元、16191.62万元。依据此份协约恒立实业方四期交付收购价格将进行相应变化,值得注意的是,在2013年,2014年负债累累的京翰教育,2015年上半年却实现大逆转完成营收4.17亿元,净利润2.77亿元,在2015年的承诺利润上却只是0.58亿元,十分耐人寻味。

前世今生

恒立实业原为岳阳制冷设备总厂改组,与中国工商银行岳阳市信托投资公司等15家企业共同发起设立,原为设备制造业,经营范围包括:生产、销售制冷空调设备、销售汽车;加工、销售机械设备;提供制冷设备安装、维修等服务。

1996年11月恒立实业在深圳证劵交易所上市,截止目前整体运营状况欠佳,从2012年开始陷入亏损泥潭,其中2014年净利润为-3705.57万元,2015年上半年亏损1556.03万元,在此之前,恒立实业已经经历了4次易主,5次重组失利,2次卖壳失利,面对经营业务进一步萎缩,未来被相关部门处理的风险正进一步加大。

此次被收购的京翰教育在之前相当“低调”,据官网介绍,这家成立于2000年的教育机构,面向K12教育业务,以“N对一”与“一对一”教学辅导方案在教育行业闻名。“低调”的原因在于,在此之前京翰教育是安博教育旗下的教辅机构,对外的宣称一直是安博教育在前,在2013年一份非官方的教育机构排名上,排名第三的安博教育后署名的正是京翰教育。

2009年,苦于地区受制的京翰教育作价1.23亿元被安博教育收购。收购后的京翰教育维持了较好盈利能力,特别是在安博教育陷入收购狂潮中,京翰教育依旧保持了对安博教育的“输血”,期间营利收入占了安博教育一半左右。相较对比的则是冲刺上市的安博教育,2008年并购了10个机构,2009年并购了13个,一共花费了17.77亿元,2009年获得9亿多元的营收,2010年8月向纽交所提交了IPO文件。由于2012年财报缺失,安博教育上市失败。

有评论分析,安博教育的冲刺看似是勇猛打法,实际是高速扩张下不够精细化的表现,内部财务在大量并购下出现问题,团队搭建没有直接经手,虽然并购资产多是地方前三,实际营利却难让人信服。

资本下的转型

2014年底,赛伯乐基金完成对京翰教育的收购,而后宁波东银亚杰实现对京翰教育99%股份控股,成为大股东,借此京翰教育谋求更长远的发展。

今年2月份,张勇在考虑良久后加入京翰教育成为新任CEO,此前他曾在多家跨国企业任职高管,上任后张勇就表示要实现京翰教育借壳上市。面对资本操作完成不到三个月的京翰教育,张勇表示K12教育行业比想象中利润率更低,当下策略是提升销售额与降低成本支出,特别提到了要保持全年营收“增长在2位数”。

京翰教育旗下特色教育项目“一对一”与“N对一”实际就是K12家教服务,通过汇聚名师讲演,对单个学生进行优质辅导教育。在针对京翰教育的评估书中也提到,一对一培训作为京翰教育的特色模式,是专注于学生个性化需求,提供量身定制课程,为拔尖、偏科学生制定正确学习方法,实现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独创模式。同时凭借在安博教育旗下的扩张,京翰教育在全国拥有多个布局,线下渠道足够多,教育口碑良好,未来业绩仍有发展空间。

近年来不断有家教O2O服务涌现,特别是以学大教育,学而思为代表的教育机构推行家教服务,一对一的K12教育竞争火热程度不亚于同为红海的OTA市场,比起烧钱的OTA,教育界的各方仍处在赚钱抢占市场的阶段。随着越来越多的教育模式出现,一对一的形式已不再是一招吃遍天的绝招,瓜分市场成为教育寡头的战略目标。

不难看出,几经易手的京翰教育不愿再将命运交予他人控制,恒立实业的收购给了他们一次实现自己的机会。虽然恒立实业在完成收购后,其实际控制人仍为原控制人朱镇辉,管理层架构也无重大变化,但相比较在教育集团下的成长,面对转型企业,京翰教育或将获得业务操盘的话语权,争取更大成长机会。

对于恒立实业而言,转型的尴尬正持续困扰,京翰的到来对于公司业绩将是一支强心剂,至少在未来的一到两年内,对公司财务、业务、资本募集都有促进作用。且不论未来是否发生重大股权结构变化,对于一家创立多年的企业来说,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,借此机会对产业进行升级改造,避免被淘汰亦不失为良策。

当转型已是必然

A股企业转型的压力多为业绩与股东压力,类似恒立实业这样的企业并不在少数,大多面临的境地不过是卖壳。“借壳”最初出现就是一些落后产业的企业,企业机制转换过慢,业务已无增长可能,将上市资产贩卖给新兴企业,为新行业让步。因此对于A股企业来说,如果企业想要活下去,转型已是不可避免的道路。

转型并不是一拍脑门的决定,转型产业也非空中楼阁,即使是在大热的O2O环境下,也并非是抓住O2O稻草就可实现转型。转型的必然来自于多方面,产业的升级改造、国家层面的结构调整、自身行业的变化等。立身于世界百年的企业并不少,并非每一次产业升级就一定会造成企业淘汰死亡,旧的行业可以合理升级为新行业,新行业也能提振旧行业。关键点在于企业是否能把握住产业升级的核心,看清未来市场。

当转型已是必然,这句话并不是危言耸听,而是时时刻刻发生在这个商业变革时代的故事,未来将会涌现越来越多的新商业体,但同时也将看到越来越多转型升级的传统企业,他们将同呼吸共命运在新商业沃土下,转型不必害怕改变。

本文作者黄志磊,亿欧网专家作者;微博:@北纬的柠檬;微信号:jimgreenleaf;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和“来源:亿欧网”;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亿欧网对观点赞同或支持。